成都名校 · 我的名校

幼升小有多痛?6岁女孩爆哭,戳痛千万父母

2019-06-11 来源: 成都名校客户端-成都名校网

前几日,微博上一个小女孩的视频引起了大家围观。

原来,即将从幼儿园毕业的她哭得“梨花带雨”。

视频中,只见她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委屈地说:

“我不舍得毕业……,我不能像以前一样快乐了。”

看到她在哭,其他的小伙伴们都不约而同地哭了起来。

也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一想到要离开老师和同学,那些快乐的日子不再拥有时,心中一定是非常难过的吧。

离别,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意味着要面对一个新的环境,一次新的适应。

可是,亲爱的孩子,我想告诉你:

学会离别,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而你,要学会在眼泪和不舍中,努力去面对一个崭新的开始。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因为,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告别中,学会面对与不断调整,最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离别,是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女儿的好朋友乐乐,要搬家去另外一座城市了。

一天晚上,女儿泪眼婆娑地问我:“妈妈,我不想乐乐走,是不是我再也见不到她了?”

五年多来,两个小小人,从襁褓中的小婴儿到如今的亲密无间,我懂得这样的离别对她意味着什么。

图片来源:电影《再见我们的幼儿园》

第二天,我陪女儿去市场买来一个“魔豆匣子”,打算送给乐乐当离别礼物。

那是一个用木盒做成的小盆栽,里面铺上了厚厚的土,可以种下魔豆种子。

两个小伙伴兴高采烈地讨论着魔豆会不会发芽、长出叶子和藤蔓,会不会有巨人跳出来。

图片来源:电影《我们的世界》

她们围着魔豆盒浇水、拍照,答应要把长成笑脸的魔豆拍照发给对方。

没想到,小小的“魔豆”轻易稀释了离别的悲伤,让两颗幼小的心填满了纯真和快乐。

没过多久,我发现魔豆秧发黄快落时,没想到,女儿却平静地说:

“魔豆枯萎了,乐乐肯定也有了新的朋友,但是,我们都没忘记小魔豆。”

图片来源:电影《我是山姆》

让孩子快乐地接受离别,是父母教会孩子的一种能力。

给孩子建立告别的仪式感,让孩子准备“告别礼物”,相互祝福和期待,分享互换心得,告别童年的朋友。

这种郑重的告别形式,让孩子在学会正常表达不舍的情绪之外,还能让他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离别不再是需要回避的问题。

离别,也意味着另一种意义上的改变。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是很要好的同桌,也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图片来源:电视剧《高护木的规矩》

直到有一天,小女孩一家要移民,为了缓解两个孩子离别的悲伤,父母们提议他们以后可以打电话联系。

没想到,这个主意让俩个孩子非常惊喜,他们在心里有了一个小小的约定。

小男孩跑回家找到地图,找到了加拿大的多伦多,然后给小女孩打电话。

后来,在一次打扫卫生时,小男孩发现了在课桌缝隙间的头发,回家后告诉了爸爸:“爸爸,那一定是她的头发。”

爸爸轻轻问:“宝贝,你难过吗?”

“不,我不难过,她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我也在学习橄榄球,我们依然是好朋友。”

图片来源:电影《梦醒之前》

当小男孩知道离别意味着什么时,他们已经分别了许久。

即便是好朋友,也不一定要拥有相同的生活轨迹。

真正的友谊,不是绑架了一个人可能挑到更好的路,而是哪怕为了梦想选择离别,也要全力去支持与成全。

离别,是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我们要教会孩子去战胜的,并不是离别本身,而是分开后所面对的孤独,以及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慌和担忧。

父母需要引领孩子投入其所热爱的事情中,鼓励孩子积极乐观的面对新生活。

让孩子尝试结交新的朋友,寻找一些志趣相投的同伴,共同面对困境和挫折,一起实现各自的梦想。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因为,只有褪去成长的苦涩,才能赢来人生的甘甜。

离别,是父母和孩子的一堂必修课

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大来源,而父母与孩子的离别,也不一定充满着酸楚,只要心中有爱,依然会有满满的感动和温暖。

前段时间,一位职场妈妈龚妈妈因为常年出差。

从孩子三岁开始,每次出差前都会写一封信,而这一写,就是4年。

龚妈妈离开的日子里,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模式,将书籍和物品藏在家里的某个角落,让他独自去寻找。

给孩子讲故事,教会了他使用录音笔,跟孩子玩“家庭超市”的游戏,喜欢在信中加入很多思维启蒙的元素……

她的耐心与坚持,让孩子对于每一次的离别,都充满了小小的期待和成就感。

纵然分离,也没有让孩子失去应有的陪伴。

离别所创造出的空间和自由,能够让父母更好的对孩子实施各种锻炼。

布置学习任务,让孩子培养自律意识,安排家务,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给予孩子更多热爱的事物,留下一些未知的“难题”,不仅让孩子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提升了自信心。

图片来源:电影《天使爱美丽》

如果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联结,是一幅流动的画卷。

那么从年少到青春,一次次与父母的离别,便是孩子用苍劲有力的一笔笔,为自己写下的独立誓言。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的作者戴维,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位大学生找到他做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

在谈起父母时,这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不禁感慨万千的对他说:

“我永远忘不了我上大学前离开家时父母的模样,母亲叮嘱我要记得将牛奶放在冰箱,要记得充饭卡,不要喝酒……”

图片来源:电视剧《大江大河》

而一向不苟言笑的父亲,却一直在黯然伤神,闪躲着酸楚的神色。

隐藏的泪水堆积在眼角,眉头蹙紧。

等到车开走时,他回头看到父亲竟然像个孩子一样,依靠在母亲的怀抱里哭泣。

父亲的眼泪,唤醒了他曾经所有的记忆。本以为严肃冰冷的父亲,却给了他最厚重的爱和温暖。

安娜.昆德兰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培养孩子独立,放手让孩子走。

学会离别,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也让父母在养育中重拾自我。

离别是一针强心剂,让孩子学会了坚强和勇敢,也教会父母在渐行渐远的背影中,学会“不必去追”。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人生,永远布满了层出不穷的离别,纵然离别让我们相隔,却推不开爱和回忆。

离别,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在《朗读者》第三期里,徐静蕾上台朗读了史铁生的代表作《奶奶的星星》。

夏夜,满天星斗。

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

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了一颗星。

读到动情处,她不禁潸然落泪。

在徐静蕾的博客专栏里,我们看到了她对奶奶的无尽依恋。

小时候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她,因为淘气和胆小,奶奶给了她许多的安全感,是她一辈子的牵挂。

在奶奶去世之后,她伤感地写下:

在那一刻,我知道,今后的日子,将不再有难过,而,只有想念,永远的,具体的,想念。

离别,会让想念更加绵长,更让人拥有着前进的力量。

学会与最爱的人告别,让孩子明白告别不是遗忘,它只是一个难以再回头的转身,还是会在无数次闭眼中,与他(她)相遇。

教会孩子学会告别,不必害怕失败,不要畏畏缩缩,让心中多一份坚定,努力去感悟生命的真谛,才不枉费光阴逝去。

人生的聚,有定额,人生的散,有期程,你无法索求,更无法延期。

对于离别,在孩子哀伤之余,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孩子期许未来,创造出人生的无限可能。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亲爱的孩子,告别虽有遗憾,可是我愿为你的天空,增添更多的宽广和自由,给予更多的温暖和鼓励。

既然选择了远方,哪怕风雨兼程,也幸无后悔。

亲爱的孩子,告别虽有痛楚,可是承载你飞翔的,是你与过去说再见时的那份勇敢。

更是你面对未知挑战时,那份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永远都别忘记,离别最好的意义,就是遇见更好的自己。


版权归成都名校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料电话:18280222322  LB-cdmx

1419   0

分享到:
下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