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名校 · 我的名校

娃,别怪爹妈焦虑,好学校的入场券已经越来越贵了

2019-01-16 来源: 成都名校客户端-成都名校网

没想到周末写的那篇《目睹了美国家长推娃》阅读600万+了,中华老母亲们果然拥有鹰的眼睛,豹的速度,熊的力量!


今天这篇,我们严肃一点,聊聊成绩之外的东西。



老母亲们迅速分为了两派。


一帮老母亲认为:你家也就周六补下数学,这也算推娃?和国内比还远远不够。

另一帮老母亲十分心疼吾儿,说你这样推娃,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呃,其实,我更怕不推,将来会伤害孩子成熟的心灵

万一她30岁的时候跑来问我:为什么隔壁的艾玛的朋友圈那么精彩,而我的日子又穷又忙?

难道我要慈祥地抚摸着她的头说:傻孩子,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呀!



现在普天下中产父母的焦虑,和二十年前的焦虑已经有了质的飞越。

从前希望子女有出息,那是给父母脸上添光,光耀门楣,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如今的父母这么努力推娃,并不是奢求孩子站上诺贝尔领奖台,

大家心里碎碎念的,仅仅是让他/她以后,至少能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

温馨提示:

家里有矿的就不用往下看了



维持现在的生活很难吗?


私以为并不简单。

说个让人肝颤的数据,2018年的高考600分以上的超过34万人,是去年的两倍多。

之前侯虹斌提起她们上海交大的某系同学聚会,三十多个同学,夫妻普遍都是北清复交的,大家都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也太难了,能有几个二代考上交大就顶天了。

不是现在的孩子不够努力,也不是后代的智商出现了退化,而是全世界好学校的入场券,全都越来越贵了——

从前想上国内211,只需要送到毛坦厂头悬梁锥刺股就有戏,

如今想上世界top100,能掏出SAT2000分成绩的孩子不稀奇了,需要的都是锦上添花的亮点。

给一个简单粗暴的公式:

名校鸡娃标配=好成绩+1项体育+1门艺术+10项社会活动


我小时候,我妈已经有了这种意识萌芽。


4岁的时候,听见楼下的姐姐天天练钢琴,我妈也把我带到人家的老师面前。

说:老师,您看看我家的孩子,能不能练?

老师说:你把手伸出来。

我把爪子往老师面前一递,老师就嫌弃地摇摇头:你小拇指太短,跨不了八度。

我妈不死心,说:我听说莫扎特手指头也短,每天晚上夹上夹子,就能弹!

老师凝视了我三秒:她不行。

旋转,跳跃,我简直是死里逃生,天天听楼下的姐姐一练琴就鬼哭狼嚎,我特么才不想练什么钢琴呢!



在我妈的安排下,5岁学舞蹈,6岁学国画,7岁学游泳……


到了8岁那年,她觉得人生在世,必须会一门乐器。

跟我说:既然钢琴你弹不了,你想不想学二胡?

母亲,你说啥?就是那个“我是瞎子,瞎子好造业,同志们给我两毛钱”的二胡???

太不符合我巴啦啦小魔仙的身份了吧!

如今想起来,虽然这些兴趣班没有一个练出名堂的,但是我依然感谢我妈,给我日后的生活倒是增添了不少柔软和审美。

我一个女朋友,从小被她妈逼着练钢琴,考级参加比赛,从未间断。

后来她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我说,你现在的专业和钢琴完全没有关系,是不是白练了?

她说:小时候练琴,确实恨过我妈逼我,但是现在觉得学钢琴最大的好处,是培养了我的专注力和做每一件事的持之以恒。这种精神放在学术上,很有帮助。



美国学校对艺术特长的重视,越来越明显。


从前培养孩子的重点学科是STEM,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

最近几年开始提倡STEAM,增加的那个A就是Art(艺术)。

前两年住在东岸的学区,三年级开始,每个孩子都必须选择一种乐器(可以租)。

每天放学,都可以看到一个个小小的孩子,拖着琴箱、背着鼓槌、拎着巴松从大门里走出来。

现在搬到中部,学校音乐课没有硬性要求,但是大部分家庭,都会让孩子学习一样乐器……

这不仅仅是为了考级拿奖,给简历贴金,更重要的是学校想看到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学习时的恒心,以及在学校乐团中的协作精神。



中国家长推娃的方式,早已迭代5.0版本。

曾经不擅长体育的华裔学生,给大家留下了“nerd”(书呆子)的印象。


现在风气扭转,棒球、篮球、橄榄球、滑雪、花滑、击剑、体操、游泳,总得会一样,家家都会把体育项目作为标配之一。

不出成绩,就当强身健体了。

万一孩子天赋异禀拿了全国名次,甚至有可能被常青藤优先录取

国外高校认为,在成绩好之外还有体育特长,更能显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抗挫能力

如果还是运动队中的队长,那么更证明学生有非凡的领导力

比如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智商不及普通人,读书也很勉强,却因为惊人的跑步天赋被大学的橄榄球队教练看中,读了大学。



朋友的孩子去年申请学校时,履历里就有校足球队队长的头衔,还被选入职业球队的青年梯队,因此还拿了奖学金。


校队队长,不再是美国人的专利。

国内一些家长已经开始让孩子接触冰球、橄榄球、棒球等非中国常见球类,就是为了和美高无缝接轨。

这方面我比较惭愧,我从小踢毽子跳皮筋都不行,娃似乎也没基因突变。

隔壁的艾玛垒球打得好,学神安娜从小学体操,贝拉滑冰不错,诺娃足球踢得满场飞。

我有时很哀愁,娃一个擅长的体育项目都没有,以后会不会成为短板啊?



去年她闹着要学街舞,我想能多动一动也好,就给她报了个班。


结果今天100刀的置装费,明天50刀的场地费,后天30刀的买鞋费,没完没了。

我就跑去前台问,为什么学费之外,还有这么多隐藏费用?

前台笑眯眯地告诉我,你知道,这是一项体育竞技,她们要去比赛、拿名次,家长为这些付出是一种投资。



我眼睛一亮,你说啥?这玩意也算体育竞技?

她说,是啊,HipHop也是竞技的一种。

咦?无心插柳,咱家好歹也跟体育沾上点边儿了!

我好像瞬间服下一颗定心丸安慰剂

钱?




孩子一把猛火是“逼”不出来的,更应该懂得用文火慢慢地“陪”。

之前有个粉丝给我留言,说她在辅导娃读书的过程中,感觉自己越来越得心应手,

后来她干脆去考下了小学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她说接下来,还打算考初中教师资格证。

我小学最好的闺蜜,在有了孩子之后,依然选择重新回到校园深造,她说:我想让孩子从小一睁眼,就能看到妈妈学习的背影。

有个这样的妈,还怕孩子不好好读书?



我老公经常打趣,说我就像天龙八部里的星宿老仙丁春秋。

娃就是星宿老仙身边敲锣打鼓的捧场小弟,专业捧臭脚。

女儿在家对我说过的话坚信不疑,充分展现了人类是复读机的本质。




这种盲目崇拜让我愈发感到老母亲的担子很沉,既然我是她第一个模仿的对象,那我更要凡事做个表率。

举个例子,她在街舞班学了几次回来之后,有点不开心。

我说怎么啦,你不是跳得很好吗?

她嘟着嘴:全班就我不会劈叉。

我说:没有谁生来就能劈叉,都是要练习的。

但只练了几天,她就打退堂鼓,说劈腿太疼了,自己做不到,不想学了。

我说:“娃,你看这样,妈先劈为敬。

你妈上次劈腿还是8岁,我三十多岁的人,老胳膊老腿,我过一个月劈给你看。”

我也不喊她,只是每次她看我压腿的时候,都会默默凑过来把腿也抬上来。

她喜欢画画,给她在美术中心报名的时候,我也同时给自己报了水彩课程,然后把我学到的技巧,再教给她;

她喜欢去图书馆,每周带她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我也会找几本我感兴趣的书,然后一起读书;

偶尔辅导她做英语阅读的时候,如果她敷衍着只做了50分,我就会拿过IPAD,当着她的面把阅读题做到100分;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个苛求完美的妈妈,但是我并不是单方苛求孩子,我只希望她亲眼看到一个做事的标准:只要尽力,都能做得更好。




每个孩子生来都不同,


我见过父母天天打麻将孩子自学成才考上北大的,

我也见过一家兄弟俩,哥哥不学无术弟弟名校硕士的,

上篇留言里还有个幸运老爸说从来不管娃,娃现在是MIT博士的,

摊上哪种孩子,都是命。

像我分到的这个娃,有艺术天分,但天性贪玩,自制力尚不够,耐心也还欠缺,

我如果不再推一把,把她往正道上带一带,

整天喝喝“让孩子自由成长最快乐”的毒鸡汤,

孩子就能突变成一个“充满学习原动力”“拥有更多可能性”的人?


在美国,收入越高的家庭,孩子的成绩越好,是不争的事实——哈佛46%新生都是富庶家庭。

以本州小学数学、阅读、科学三科成绩为例,白人和亚裔平均分差距很小,非裔、拉丁裔和低收入家庭(橙色)的分数几乎腰斩。


印度裔是推娃最卖力的一个族裔,现在他们的年薪远远超过其他族裔,是美国平均收入的1.8倍,正在成为各大公司管理层的新兴力量。


也许你又会说,哼,收入和地位不代表一个人的成功。

我确实不否认有人“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

但是,对大多数人生来说,荷包温暖一点,活着总归是轻盈一点的吧?

说着“我只希望孩子三观正确、独立自信、身心健康就好了”,这种育儿金标准并不比培养一个藤校精英容易多少啊!



如果焦虑可以贩卖,你不买它,它就一钱不值。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那么一点道理,那它便是眼前无可逃避的现实。

亲爱的孩子,爹妈也只能送你到这里,18岁以后的人生,可都要靠你自己了。


版权归成都名校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料电话:18280222322  LB-cdmx

1119   0

分享到:
下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