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名校 · 我的名校

“我是姐姐,无数次想扔掉弟弟”:二胎养育的这个雷区,越早避开越好

2019-05-05 来源: 成都名校客户端-成都名校网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当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自己的手足

今天讲讲我闺蜜的故事。

我和米粒爸刚回国那年,准备在北京买套小房子。她刚好有套小公寓出售,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我和米粒爸就买了下来。跟她一来二去,也就成了朋友。

签完购房合同,我们一起吃饭。我随口问了一句,“你在北京读的大学吧?哪个学校?”

她浅浅一笑,“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

当时就把我和米粒爸震慑住了。清华的高材生啊

。后来熟悉了,也就知道了她家的一些情况。

她从小就是学霸。奥数、英语、演讲等等竞赛的奖项拿了个遍。高考那年有一门没发挥好,依然考了全省第二名……

她有个妹妹,比她小6岁,从小就在学霸姐姐的“阴影”下生活。几乎所有人都拿妹妹跟她这个姐姐做对比,压力可想而知。

妹妹高中时学习成绩稳居全学年前20,按理说也算不错。可就是有姐姐这个完美标杆在前面,所有人都对妹妹特别苛刻:

“你姐当年可是全年级第一,你得加把劲啊!”

“你的数学成绩怎么不稳定啊,问问你姐是怎么学的?”

“这次物理考得不好,你姐当年可从没低于130分啊!”

到后来,妹妹不堪重负,有点自暴自弃,高三那年天天刷剧、缺课,高考只考了480分。跟姐姐关系一度很紧张,曾经有几个月不接姐姐电话,暑假也总是躲着姐姐。

后来复读一年,勉强考上个三线城市的一本。

好在姐妹俩现在感情不错。妹妹大学毕业来北京工作,结婚生子。

闺蜜承认,父母太爱对比,给了妹妹太大的压力。如今自己也有两个孩子,绝对不会再让这种事情发生了。

有人提问:“家里有两个孩子,最可怕的是什么?

不是两个孩子之间的争宠与冲突,而是父母在两个孩子之间进行的盲目对比。

在很多父母眼里,两个孩子整日生活在一起,随口拿来做个比较,更多是希望孩子能互相激励、一起进步。殊不知,恰恰是这么“随口一说”和“盲目比较”,在不经意间影响了两个孩子的人生。

父母的盲目对比,毁掉的是两个孩子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认识一个女生来自湖北。

当时我们留学生总是聚在一块,谈论家乡的美食和美景,甚至不经意听到一段熟悉的曲子都会欢呼跳跃;临近放假就早早订机票和赶快收拾行李。可她几乎像个“异类”般存在。

留学4年,除了有一次奶奶去世,回家奔丧,她从来没回过家。

毕业前夕,我们聊天,说起这件事情,她告诉我,她恨她的爸爸妈妈,所以一直赌着一口气,要离开家,离得越远越好,最好这辈子再不相见。

我很诧异,可当我听过她的故事,马上紧紧地抱住了她。

她告诉我,在弟弟出生前,她是天真而幸福的。三岁时弟弟到来,她的生活就进入一个可怕的梦魇。

弟弟抢她最爱的芭比娃娃,还挑衅地把它踩在脚底下;娃娃被踩坏了,父母不但没有制止,反而告诉她,“你是姐姐,你就应该让着弟弟!

从牙牙学语开始,弟弟的每个阶段,都会被拿来跟姐姐对比。

“你看弟弟,2岁就会用筷子了。你都这么大了,夹菜还夹不稳!”

“你看弟弟,数学就是你比强。你都上初中了,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

“你看弟弟多会说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你可不行!”

……

“你比弟弟差远了!”

父母从没意识到,作为姐姐的女儿也只是一个孩子,因为他们随意谈论姐弟之间的差异,令两个孩子都觉得厌烦和压抑,甚至生出对彼此的疏离。

她坦言跟父母、跟弟弟的关系都很差。尤其跟弟弟,简直就像陌生人……她小的时候,甚至幻想过把弟弟扔掉……

米粒妈曾看过一段视频,名叫《长不大的弟弟》。在父母眼里,姐姐就应该负责照顾弟弟、遇到任何事情都要让着弟弟。

姐姐在心里堆积了一层又一层的委屈和疑惑:

“为什么我就要变成懂事的姐姐,要当弟弟的榜样,而弟弟却永远都可以当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就算是长大成人之后,姐姐和弟弟长大后没有交集,连打扰对方都不好意思。

对比带来的偏爱,会给孩子最深的伤害

在《孩子:挑战》这本书中,鲁道夫·德雷克斯和薇姬·索尔兹指出:

“大多数家庭里都存在明显的竞争现象,尤其是老大和老二之间,他们会刺激对方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如果父母常用两个孩子作对比,误以为这个方法可以刺激孩子们更加努力,实际上会更糟糕。

父母一味将某个孩子的“缺点”和另一个孩子的“优点”进行对比,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对比,往往代表着偏爱。

在对比中持续接收到“肯定”信息的孩子,起初会愈加积极努力,却因缺乏内在驱动力,久而久之,变得不堪重负。

有位网友分享她的经历:第一次考了100分,母亲夸她“我女儿最棒”,转身对考了70分的弟弟指责一通“你看看你,成绩一塌糊涂,怎么就不学学你姐!”

她蓦然发现,原来这样可以令母亲的爱发生“倾斜”,很是激动。

然而,从此以后她却失去了快乐。

为了保住自己的“榜样”地位,避免被弟弟夺走自己受偏爱的“领域”,她放弃所有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学习。一旦考试名次下降,她就惴惴不安,害怕自己不再被爱。

为了使弟弟比不上她,她会选择刻意打压和贬低弟弟,姐弟间的感情总是无形之中存在一定的罅隙。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在很多父母眼里,哥哥一定是背负全家众望的那个,姐姐一定要让着弟弟。所以在哥哥和姐姐看来,父母对自己的爱有条件,一旦遇到某种情况下自己能受到父母肯定和关注,他们就会拼命维护这个情况。

而那个在对比中败下阵来,认为自己不被偏爱的孩子,会怎么样呢?

他们往往会自尊心受伤,容易形成挫败感,久而久之变得胆怯和缺乏自信。

在《读懂二孩心理》一书中,布雷泽尔顿说道:

“父母公开比较兄弟姐妹,或用任何方式表达一个孩子是榜样,会让另外的孩子形成无望感。”

换句话说,当老大在某个方面成功,老二就会把这个领域视为“被占领区”,然后转让给较成功的老大,转而发展完全相反的方面。

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优秀的那个孩子总是更优秀,而叛逆的孩子总是更叛逆。(米粒妈频道 : MilimaPinDao (点击可关注))

除此之外,父母的对比还会在两个孩子的内心树立隔阂,令被“肯定”的孩子成为嫉妒的目标,被“否定”的孩子感到沮丧失落。

父母看上去无伤大雅的“对比”,令原本相亲相爱的手足变成彼此堤防和互相嫉妒的仇人,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

合理运用对比,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前阵子,米粒爸突发奇想,和我商量生二胎的事情。虽然八字还没一撇,我俩对“如果生了二胎,如何引导两个孩子”聊得到失眠(职业病犯了

1.接纳孩子各自的独特,传递快乐从容的情绪

我另一个闺蜜,曾无比焦虑: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和先生专门盯着两个孩子各自不足的地方;

在她看来,老二不如老大专注、做事情三心两意;

老大不似老二活泼,人际交往上会吃亏,等等。

直到我告诉她:

“你们生下了如此不同的孩子,老大严谨细致,老二活泼可爱,难道不感到神奇吗?”

才令他们豁然开朗。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并不是为了填补另一个孩子的不足和缺憾而来到世界上,二胎父母如果能接受这个事实,就不会为两个孩子的差异而难过了。

毕淑敏说:“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当我们看到孩子各自的独特,选择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待孩子,就能将爱的能量传递到孩子的灵魂深处,消弭手足间的罅隙。

2.放弃无意义的对比,引导孩子互相欣赏

曾与邓丽君齐名,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大学的陈美玲,谈到育儿观,很重要的一点是:

她从不将孩子与别人作比较,也不拿孩子之间的优点作比较,更没说过一句“快向哥哥学习”这样的话。

相反,她经常告诉孩子:“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但哪怕一百个人和你意见不同,也要把自己的观点堂堂正正地表达出来。”

当父母放弃无意义的对比,转而鼓励孩子自我肯定和互相欣赏,就能激发他们的自我肯定力,令孩子勇敢做自己,看到彼此的美好。

恰如心理学家布雷泽尔顿教授所说:“当孩子们不再听到你把他们互相做比较时,他们会更喜欢自己和彼此。”

3.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差异,合理看待自己

避免比较,并不代表不能谈论差异。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手足间的差异,并积极与自己对比,方能帮助孩子全面成长。

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中,蔡少芬的大女儿很受欢迎,大家都喜欢和她一起玩,相比之下,二女儿却受到冷落,非常不开心。

当二女儿找到蔡少芬哭诉“大家只喜欢姐姐”的委屈,蔡少芬的应对堪称“教科书”式的答案:

她引导二女儿面对问题:“很多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虽然你很可爱,但是也不代表所有人一定都会喜欢你。”

接着,启发二女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你觉得你的朋友不够爱你,那你就要自己主动一些,爱他们更多一些。”

最后,接纳二女儿的感受,并帮她解开心结:“你的感觉是真实的,我也接纳你的感受。如果你一直计较别人更爱姐姐,不爱你的话,你永远是一个不快乐的人。”

在整个过程中,蔡少芬没有指责妹妹,更没有让妹妹向姐姐学习,而是看到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异,理解孩子背后的诉求,由此引导他们调整,提升自己。

4.通过点滴细节,培养孩子的手足亲情

作为父母,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令孩子们接受自己,也接受彼此,在冲突中学会竞争,积累温情。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引导两个孩子多看彼此优点,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帮助孩子培养手足亲情。

比如,引导孩子之间互相赠送礼物,在孩子面前传递他们彼此之间的欣赏:“哥哥说妹妹很贴心哦”“妹妹说哥哥非常大气呢”,当两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对方的爱和陪伴,就能慢慢积累温暖情谊。

尊重孩子的花期,守候成长的美丽

洛利斯•马拉古兹在诗歌《其实有一百种》中写道:

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

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

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

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

每个孩子都包含一百种可能,拥有独特的纹理和各自的花期。他们带着属于自己的特质来到这个世界,并终将成为他们自己。

面对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父母不妨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鼓励他们成为自己。相信这份爱的光芒,终将穿过重重障碍,惊艳成长时光。


版权归成都名校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料电话:18280222322  LB-cdmx

2310   0

分享到:
下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