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名校 · 我的名校

项贤明:“学业负担”问题假在何处?

2018-03-08 来源: 成都名校客户端-成都名校网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2012年第6期《中国教育学刊》曾发表拙作《试解钱学森之问:国际比较视角》一文,此文推出之后,新媒体再次展示了它的威力,众多关注中国教育问题的网友阅读了此文。在收到很多点赞的同时,也听到不少反对的意见。尤其是文中关于“学业负担”是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个虚假问题的观点,在一些读者中引起了误解,我觉得有必要就此作进一步的阐释。

说“学业负担”是个虚假问题,并不是否认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这一客观事实,而是说它作为我们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前提,确确实实是一个虚假问题。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得了急性肝炎,发高烧,大夫诊断结论是:“高烧”,并依据这个诊断结论在处方上开出一大堆退烧药,那么这样的诊断结论是不是一个只能误事的虚假诊断结论?在这个例子里,病人的高烧的确是事实,但如果我们把这个事实当成医疗主要应解决的问题,那它就成了一个虚假问题了。

我在《试解钱学森之问:国际比较视角》一文中,重点探讨的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文中提及“虚假的问题和错误的方法”,是就教育改革前提之真假而言的。这里的“假”,并不是说学生的负担不重,而是说它没有揭示出事实和问题的本质,反倒指向另一个会引起歧义的事实,即诱导教育改革者们误认为我们的学生学得太多太难。于是,我们的政府有关部门在这样一种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来开展一系列旨在所谓“减负”的教育改革,降低课程教材的难度,减少考试科目和降低考试难度,严格控制教学和学习时间等。然而,我们的学生实际上并非学得太多太难,甚至对很多知识的学习和原理的掌握还不如别国的学生。这样的教育改革,不仅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极其不利,而且也难以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原因很简单,在虚假问题引导下的错误教育改革,怎会有真正好的结果?

作为我们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学业负担过重”之虚假,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所谓学业负担问题,其实是个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人,是天生爱好知识的。只要略有教育教学经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往往不觉得是负担。一名讨厌数学的学生,即使是最简单的一道数学题,对他来说也可能是负担;相反,一个对数学着迷的学生,会在数学问题中找到极大的乐趣,乃至废寝忘食,乐此不疲。要真正减轻学业负担,就要在激发那些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地降低数学教学难度。

有人认为,学业负担过重主要指的是过多的重复练习,而不是指学的知识太多。实际上,无论是知识还是练习,成为负担的大多都是不感兴趣的那些。不感兴趣的,一个都可能是负担;对真正感兴趣的,却往往多多益善。在很多知识教学过程中,练习都是必要的。适当的重复练习,对掌握和巩固知识,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以及更为熟练地运用知识和原理,都是有帮助的。

就学习和练习的时间来看,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时间确实偏多,但与英美等国相比,并非有天壤之别。真正导致我国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和练习的往往并不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因此,除了适当减少学习和练习时间外,更重要的减负手段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我们现在的中小学课堂恰好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引导,甚至在很多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将学习和练习变成必须完成的机械任务,不断扼杀和消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兴趣消失殆尽了,即便减少学习和练习的时间,也难以真正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

其二,所谓学业负担问题,其实是个教育缺乏可选择性和教育评价过于简单化的问题。孩子们天生在兴趣和倾向上就是有差异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教成或学成数学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所有成员都是数学家的社会一定是不健康的,甚至是难以存在和发展的。让刘翔通过学习成为霍金,让霍金通过学习成为杨丽萍,让杨丽萍通过学习成为刘翔,恐怕再少的学习任务都是难以承受的学业负担。唯有让刘翔自己选择通过学习成为刘翔,让杨丽萍成为杨丽萍,让霍金成为霍金,学习才有可能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是负担。

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课程的可选择性是很弱的,学生必须学习很多自己不感兴趣且将来进入社会也毫无用处的知识,并且在被迫学习大量不感兴趣知识的过程中渐渐忘却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上大学选专业也由父母或老师代劳,自己处于茫然的或无所谓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过重的学业负担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与此同时,我们的学业评价也是简单化的,不仅只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而且考试从评估学习和教学效果的手段,变异成教师强迫学生学习的工具和学生谋求体面职位的工具。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兴趣、学习意愿的强度、自主学习的可持续性,等等,这些对学生长远发展极其重要的因素,往往并不能反映在考试成绩之中。只靠考试这种单一的手段,是不可能真正很好地实现人才甄别和选拔功能的。一名数学考149分却痛恨数学的学生,和一名数学考120分却对数学着迷的学生,往往后者成为数学家的可能性更大。

另一方面,不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和学生选修的自主性,尤其是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味简单地减少考试科目,或者增加考试科目的可选择性,其本身也并不能成为减轻学业负担的有效手段。相反,简单减少考试科目有时反而会增加学业负担,在学生对所考科目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只考一门是最可怕的;简单地增加考试科目的可选择性,有时会限制学生的兴趣发展,进而损害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一个有志于成为物理学家的高中生,有可能在高中阶段被迫放弃物理课程的学习,并在高考中为了获得更高的总分而以其他更易得高分的课程取代自己喜爱的物理课程。一个可能成为物理学家的苗子,反而在看似增加了个性化和选择性的考试制度改革中被扼杀了。所以说,简单靠所谓减轻“学业负担”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因而作为教育改革的前提,它是彻头彻尾的虚假问题。

其三,所谓学业负担问题,在很多时候其实是个教学和学习效率的问题。无数的教育实践经验证明,在一个教学效率高的老师面前,或者在一名学习效率高的学生面前,所谓学业负担问题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在我们的中小学中,既有大量感觉到学业负担过重的学生,也存在不少所谓“吃不饱”的学生。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小学有很多教学方法运用得科学得当的教师,在他们教学的班级中,学生的学业负担也明显比其他人轻。我们很多中小学生之所以感觉学业负担过重,并非是学习内容过多、过难这样简单的原因,也不只是由于学习和练习的时间过长,而是有效学习时间和有效教学时间太短,无效的学习和教学时间徒增了师生的负担。要想真正减轻学业负担,在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必须在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的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学习和练习时间,或者降低考试难度、减少考试科目等。

对校外教育机构,的确应当加强管理和引导,但简单的限制也不能真正解决所谓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低,即便他课后不去校外教育机构补课,也仍然会感到学业负担过重。我们讨论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前提是承认学生到学校就是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的。如果放弃了这个前提,那我们很容易把学业负担降低到零点,校内校外所有教育全部关停就可以了,但这显然不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也不符合每个人的发展需要。如果校外教育机构成为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的新天地,那么其存在和发展就是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好事情。对一个具有优异数学天赋的学生,所谓“超纲”根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需要严厉禁止的问题。

其四,所谓学业负担问题,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个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是否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能动性的问题。由于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所秉持的哲学理论影响,世界上大多数中小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问题,差别只在程度不同而已。我们知道,以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是不存在什么自主性的,自由意志只是一种想象,因此,他们直接以动物学习的心理实验结论来解释人的学习活动,认为这两者不存在什么差别。从这样的理论出发,教育过程就被简化为如何有效地训练孩子面对某种情境做出恰当反应的过程,尤其是变成了训练学生面对各种考题能迅速给出正确答案的过程。具体表现在我们中小学课堂里,便是教育被简化成了一种训练孩子更快更准确地解题的活动。面对各种了然无趣的训练和练习,再简单的学习任务也会是一种负担。

实际上,由于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所以,在这些无趣的训练和练习中,学生都忙着记住面对不同问题的正确反应,答对就是一切,至于答案背后的原理已经不重要了,因此,在这里,真正的学习往往并没有发生。也就是说,所谓的“学业负担”,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学习”上的负担,而是不得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而带来的负担。要解决所谓“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首先必须在理论上承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教育从“我把你改造成你应当成为的人”转变成“我帮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学习必须是学生自己想做的事情,它才会真正发生。

即便现在很火的脑科学,也无法逾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一前提条件。关于人类学习的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习效率问题,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兴趣问题,因为学得好、学得快并不等于我想学。我不想学,教育只能是负担。在这里,教育内容的多少和难度并非决定性的因素。

学业负担过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综合症候群,而不是个单一的教育问题,难以简单的一“减”了之。正如急性肝炎要发烧一样,过重的学业负担也只是这个综合症的症状之一。解决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应当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作为教育的首要前提,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梦想、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等,而不是将各种应试训练,当作教育的主要任务,真正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要改革高等院校录取制度,对症下药,多管齐下,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才可能见效。以目前采取的降低难度、减少考试科目等这类简单的“减负”手段,很难真正达成“治愈”的效果。

在我们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真问题和假问题。不辨清这些真假问题,学业负担就不能还原其本来面目,进而作为一个真问题被揭示出来;不辨清这些真假问题,教育改革就不可能达成我们希望其达成的目标;不辨清这些真假问题,一味地强调减轻学业负担,就有可能导致学的越来越少、越来越差,而负担却实际上越来越重,至少越来越看不到学业负担真正得到减轻的希望。这正是我认为学业负担过重是一个虚假问题的主要原因。



版权归成都名校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料电话:18280222322  LB-cdmx

3344   0

分享到:
下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