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戳要害!四川省首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告诉你,你的家庭教育问题出在哪

成都名校客户端-成都名校网 2018-12-01 20:37:55 3066阅读

12月1日,四川省首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成都龙之梦酒店会议中心盛大举行。

这场论坛,还没开始就收到了家长们大大的赞。

几名同行家长正讨论该如何走,意外的,一出地铁站,就看到工作人员高举指示牌,耐心地为参会者指路。

一名家长走出去老远,又扭过头,冲着工作人员大声说:“你们太棒了,点个赞!”

点赞才刚刚开始。

此次论坛以“新时代 新父母 新思维”为主题,由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主办,成都市妇女联合会指导,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嘉祥九思教育共同承办,旨在搭建经验分享交流的平台,引导家长对家庭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将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融入到日常教育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论坛云集海内外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工作者、中小学家长代表等,对家庭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虽说发言者的身份或为政府官员、或为大名鼎鼎的专家学者,其发言却极接地气、点评一阵见血,讲述幽默实用、金句不断,引得会场笑声阵阵,掌声不断。

四川省家庭教育现状发布:隔代教养居多,教育观念淡薄

会上,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赵珂发布并介绍了《四川省家庭教育现状》。

赵珂介绍,此次调查在网络与现实中同时展开,覆盖全省21个市州城市和农村家庭、近6万人参与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人员以25-50岁的家长为主,年收入大多在10万元以下(占总人数的81.12%),职业则以农民、工人和其他为主(75.91%)。

调查显示,四川省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超过半数家庭的教育投入占家庭收入的30%左右,67%的家长经常参加学校的学习或培训。

但同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主体责任认同度低,65%的家长认为学校和老师也需承担家庭教育责任,与之相对,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主体责任的仅占27.21%。

家庭教育观念陈旧,认为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的单向教育和影响占到近半数。

调查数据也再次印证了网络疯传的“丧偶式教育”,参与本次调查的父亲只占27%。同时仅有4%的家庭以父亲教育为主,更多的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承担了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62%),隔代教养居多,教育观念淡薄。

家长们纷纷表示,教育孩子最大的烦恼,一是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二是为有时间但不知道教育方法、三则是没时间教育孩子。

调查直戳要害,听得很多家长连连点头。

随后,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幸福科技实验室共同主席梅萌先生,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副校长吴兆华女士,四川师大应用心理学硕导、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早教分会理事张皓女士以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的李玫瑾女士分别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分享了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研究、经验和看法。

梅萌:做一个有趣的人

正如自己的发言主题,梅萌教授一开场就以幽默博得了全场家长们连带高呼的响亮掌声。

梅萌教授多年研究发现,人在快乐的时候最能创新。“快乐不仅是心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生理现象。人在快乐的时候能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肾上腺素等,能让人更具激情、勇气、力量、好奇心、想象力。”

微信图片_20181201190703.jpg

由此,他提出了“乐商”这一概念:智商高是有能之人、情商高是由爱之人,但真正有价值的人应该是“乐商”高的人。

梅萌教授解释,所谓“乐商”,就是活得有趣,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有理想、有情怀、有追求,乐于助人,热爱生活、好奇心强,乐观幽默、善于自我解嘲,以及宽广的胸怀和气度。拥有乐商的人往往更具有亲和力、创造力,也能以积极挑战的态度应对压力,“重要的是,乐商高的人颜值也高。”

因此,他建议家长们,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有趣的人,然后感染孩子,也做一个有趣的人,一个让自己开心,同时也有益于别人的人。

吴兆华: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你,你才是称职的父母

怎样做称职的父母?这恐怕是所有为人父母者永远的追问。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副校长吴兆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网络热帖“父母皆祸害”让人看得胆战心惊,吴兆华感叹,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却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师。

她强调,家不是用来讨论问题的地方,是用来表达爱的地方。在家庭中,爱是一切问题地根源,也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对孩子,你是否缺少称赞?是否言行一致?是否认同孩子?吴兆华接连发出的“灵魂之问”让在场的家长们陷入沉默。

微信图片_20181201190710.jpg 

“要像尊重上司一样尊重你的孩子。”一句话惹得在场家长们都笑了,吴兆华自己却依然严肃。“当你想失约于孩子,想对孩子大发脾气时,你想想,如果面对的是你的上司,你还会这样做吗?”要尊重孩子,就要言而有信,要接受孩子的全部,要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不拿自己的与其他孩子随意比较。

关于父母们最关心的亲子沟通问题,吴兆华也提出了5个要点:平等对待,没有平等就没有对话;多听少说,不大惊小怪,对于一些问题要学会淡化处理、沉默是金;商量建议,而不是命令,要给孩子足够的宽容;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及要做有效沟通。“什么是称职的父母?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是你,那你就是称职的父母。”

最后,吴兆华重而又重地送给家长们一句话,“做到比知道更重要,做胜于一切。”

张皓:家庭教育的魔怔逻辑

四川师大应用心理学硕导、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早教分会理事张皓女士则从客观、尊重、有效三个关键词出发,结合家庭教育中的实际案例,讲述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心理素养及语言行为等对孩子的影响。

张皓细细解释,所谓“客观”,就是不能主观臆想,甚至生出一些荒唐地想法。她把家庭教育中一些大家经常说的、看似很有逻辑但实际上不存在的一些主观判断称为“魔怔逻辑”,比如家长中非常流行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她讲述了一位初中爸爸的疑惑。这位爸爸可谓是赏识教育的忠实践行者,孩子吃完饭刚准备做作业,爸爸就说“能干”;书包一拿出来,“乖”;开始写字,“哎呀,真棒”。最终的结果是,他不夸不陪,孩子就什么都不会做了……

微信图片_20181201190720.jpg 

由此,她强调,赏识教育有三忌,一忌把正常当出色,大惊小怪赞美寻常事;二忌把表扬当拐棍,离开拐棍孩子就不能走路;三忌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

张皓还认为,对孩子强调“生命是自己的”,这也是很可怕的。“比如我,身上有很多保险绳,父母需要我、爱人需要我、孩子需要我……其实我们被生活五花大绑的同时,我们也被绑地很安全。反观现在地孩子,因为生怕给孩子造成压力,无数次告诉孩子‘不必为任何人负责’,但你不知道的是,你这样做,孩子身上就没有了保险绳,整个生命风雨飘摇,很可怕。”

张皓深情动人的讲述如醍醐灌顶,让家长们豁然开朗。

李玫瑾: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

有很多无助的父母,突然发现自己养大的孩子变得陌生、可怕,说不听、骂无用,甚至打也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听话。当父母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为时已晚”,为什么?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教授认为,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微信图片_20181201190725.jpg 

她强调,12岁之前,尤其是6岁之前是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李玫瑾教授从实际案例出发,指出了孩子早年的心理抚养对后期行为养成的重要性。她的演讲直击心底,每一个案例都能让家长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出共通点。

她将0-3岁定位为抚养,3-6岁为养育,6-18岁才是教育。“养育是教育的基础,养育是父母辛苦的付出,积累教育的资本过程。亲自养育过程之中,才能获得对孩子的控制力。”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有多少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因此,她呼吁家长们,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即便不能亲子带,也一定要形成稳定的一对一的依恋关系。

微信图片_20181201190924.jpg 

论坛议程相当紧凑,3个多小时过去了,家长们没有丝毫不耐烦,认真记笔记的、拍照记录的,听得都是极其认真。

一位王姓妈妈告诉小编:“《四川省家庭教育现状》中呈现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让我非常震惊。就像吴兆华教授讲的,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再大的企业家也一定要回归家庭。听了这么多,我是很激动的,但我也知道真正下决心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位9岁孩子的妈妈感叹到“都是高人啊!”“尤其是张皓老师讲的,我们应该教给孩子更多的责任感,而不是一味强调给她自由。还有梅萌老师讲到的乐商,我也受益匪浅。”

微信图片_20181201190731.jpg 

当天下午,论坛还以“新时代的亲子关系”和“应对新课标的家庭教育新模式”两个主题,分别举行了小学、中学分论坛。

家庭教育小问答

如何看待“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吴兆华:我们都希望孩子在起跑线上赢,但我认为,青松有青松的威严,小草有小草的柔弱。每个孩子不一样,我们可以给她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但如果她是一个普通的小草,你不要把她当成青松来培养。尤其是那些特别希望孩子成功的家长,你的孩子是个普通人,你要接受这个现实,不要把她当成天才来培养,那是你的愿望。

所以我送给加家长们一句话:家长们要学会止步,孩子才会进步。给她一个方向,允许她在这个方向之内成长。

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更优渥的条件忙于工作,甚至远离家乡,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陪伴孩子,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张皓:人的物质需求的确在最基础这一层,如果我们一时不能改变不能陪伴孩子的现状,一定要有相应的弥补措施,比如与负责养育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沟通,传输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时,可以多多跟孩子们视频、关心孩子,一定要把这个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去做。

如何有效跟孩子沟通,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

李玫瑾:学会倾听,同时尊重孩子。家长们好好学习,孩子们才能天天向上。家长也是需要学习的。

 

继续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