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掉包”闹剧背后 说谎者是否应当付出代价?

成都名校客户端-成都名校网 2018-08-14 10:21:38 1310阅读

最近,大众舆论的注意力,被一起事件牢牢地“钩”住了一周之久。伴随着这起事件的演进,公众时而愤怒,时而困惑,时而恍然大悟,时而又觉得似乎遭到了耍弄可以说,这起事件,让整个舆论场都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大起大落。

这起事件,就是发生在河南的“高考试卷掉包闹剧”。当这起事件刚刚曝光的时候,恐怕没有多少人想到:这起事件,很有可能是由说谎的孩子造就的一场闹剧。当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怒——毕竟,高考是全国最注重公平的地方,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公正的象征,因此,与高考相关的爆料,很容易就能获取公众的关注。


8月5日,微信公号“波动财经”发表了题为《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掉包,检察官实名举报教育厅信息不公开》的文章,该文章爆料称:河南四名考生家长,联名向河南省纪检委和监察委实名举报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涉嫌滥用职权、组织考试作弊,偷梁换柱掉包高考试卷,致使河南考生录取无望、大学梦碎。

该文章一经发表,迅速在网络传播,很快就获取了10万+的阅读量。同时,该文章在微博、论坛、博客、app等网络渠道也获得了大量转发,截止到8月6日晚间,全网就监测到了11524条“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掉包”的相关信息。

由于其中两名涉事考生的家长是检察官,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得到了考生的卷子。这些卷子上,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涂改痕迹,而考生也声称自己作答的内容和试卷上的内容并不相符。在这些看似“实锤”的物证之下,公众的怒火不出意料地被点燃了,而向河南省要求调查、问责的声音,也迅速占据了舆论的主流。


事件曝光后,河南省很快就做出了回应,表示“为维护高考工作的严肃性,纪检监察部门正在依法依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维护高考公平公正,维护高考良好声誉”。 但是,一纸调查通报,并未让舆论得到平息,人们的焦虑与担忧,在扑朔迷离的事件当中持续发酵,严重影响了大众对高考的信赖。

然而,也正是在调查结果出炉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不少人从冲动中冷静了下来,提出了和此前的主流意见截然不同、但却显得更加理性的推测——所谓的“掉包”,很可能是涉事考生为了掩饰自身发挥失常,而编造出来的假话。

这一派公众经过分析认为:考生自己估分不能成为依据,总有人会高估自己,是虚荣心作祟。并且就其中一位考生苏先生的女儿而言,她自己默写的字迹和答题卡上的字迹,在很多人看来确实没有很大差别。


8月8日下午,信阳考生李闻天查看完答题卡后说,这是自己的答题卡,他放弃笔迹鉴定。李闻天与其他三名学生不同之处在于:三名考生在举报之前看到了自己的答题卡,李闻天并没有。他只是觉得平常能考500多分,不可能考200多分。李闻天的放弃,让舆论慢慢发生变化:孩子撒谎的可能性更大了。

终于,8月13日,河南省纪委监委的调查结果正式出炉:专案调查组全面调阅审核了4名考生的答题卡运转视频监控资料,查阅和比对了4名考生的试卷原件、答题卡原件和扫描件,对有关举报人、被举报人、考务人员和当事人进行了谈话、询问,委托权威专业司法鉴定机构对考生笔迹进行检验鉴定……通过逐项核查,全面收集证据,查明了事实真相。专案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不存在人为调包试卷和答题卡现象。

而这场试卷掉包的闹剧,也终于落幕。

闹剧结束了,各种质疑不攻自破,公众虚惊一场。但遗憾的是,说谎者,无论是4个考生还是家长,却毫无歉意,更没有担责。


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复杂。无论是逻辑动机还是所谓的依据——学生事后作文的笔迹,都清晰地证明“掉包说”子虚乌有。如果说一开始,考生说谎可能误导父母,可在当地考试院给予了详细认真的调查并反馈后,家长仍然借助一些媒体平台,刻意隐瞒当地考试院提供的否定掉包之说的详细信息与证据,继续散布谎言,甚至杜撰捏造一些掉包情节,就很难让人接受:把自己与孩子的谎言变成今年高考最大的舆情,难道就不怕担责任吗?

如果考生及家长明知自己说谎,却无所顾忌,并且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会带来什么的后果?会有更多的效仿者。明年河南还会有大约80万考生,今年只是4个说谎者,明年来上40个、400个效仿者,估计河南考试院与招办正常工作就没有办法进行了,河南纪委与监察委估计也不要忙其他事情了。

说谎没有成本,似乎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老人摔倒在地,帮扶的年轻人被讹诈,借助监控录像还了年轻人的清白,但说谎者却安然无恙。类似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说谎者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其后果——包括人人自危,却是要整个社会来承担的。我们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各种纠纷摩擦,往往都有一方在撒谎,直到调出监控镜头才不做声,却没有丝毫羞愧之心。

替换高清大图


此次事件中,苏某面对记者,信誓旦旦否定撒谎。但在随后,事件的不断发酵过程中,我们就发现,苏某已经不是第一次撒谎作假了。这位中学生已经先后发表了涉及网络与天文等领域的专业论文,并以此获得了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的初审资格,只是在后期的审核环节被淘汰。而其论文,显然也涉嫌抄袭,至于发表过程,也涉嫌舞弊。苏某的父亲在河南某地检察院从事反贪工作,他在面对其女论文涉嫌抄袭的质疑时,竟然大言不惭地辩解:天下文章一大抄,重复率没有超过30%就不算。

如此教养子女,让人十分后怕。如果孩子们从小就参与说谎作假,得到却是奖赏而不是惩戒,长大以后会怎样?

诚实不说谎的文化与制度建设可能是复杂而漫长的,但是,向青少年开展这方面的教育至关重要。否则,说小了,是对高考改革的严重制约与阻碍,说大了,是对说谎者的纵容与怂恿,更是对其他诚实守信的考生与家长的不公平,毁掉的是民族的未来。因此,河南高考掉包事件中的说谎者有必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当然,在网络上,有法律专业的网友指出:这次涉事的学生与家长,或许确实不需承担法律责任。考生欺骗家长固然不对,但也没有到违法的地步。而家长在对孩子说法信以为真的情况下,实名举报特定考试院工作人员的行为也只是误认了事实。除非自行捏造,否则对于认定错误事实而举报的行为,我国法律不会也不应该追究任何责任。

但是,其他领域的追责却是可行的。比如,根据高考的信用原则,对说谎者给予具体处罚,涉嫌舞弊的,可以直接取消今年与来年高考录取资格。

归根结底,惩处说谎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们懂得从小就不能说谎!严惩说谎者,才能真正建立起诚信社会、法治中国。


继续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