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名校 · 我的名校

“高考语文要增至200分, 文言文分值占一半!” 这个政协提案会让语文难上加难吗?

2019-03-08 来源: 成都名校客户端-成都名校网

语文原本是高考各科中区分度不大的一门,但近年来“高考语文要增加难度”的消息不绝于耳。也许不少同学都听过新版语文教材主编说过的“狠话”——


  •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 “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对女生特别不利。”

  • ”高中语文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 “统编本语文教材有什么特色?最主要的就是‘读书’为要。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 “考试倒逼你读书!”



如果这些话已经把阅读功底不够的高中生尤其是部分理科生吓坏,那下面这个消息估计会让更多同学“崩溃”。最近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福建主委吴志明拟向会议提交《关于加强文言文在高考中的比重的提案》,则建议将高考语文的难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吴委员建议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古汉语的考试内容,在中考、高考时,将语文学科的满分提高至200分,并逐年增加古汉语在中、高考中的分值比重,最终使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比重达到1:1



此外,吴委员建议在现有学校语文学科中分设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由古汉语专家牵头编制标准教材并制定考核标准。使学生达到会背诵、知典故、能通用的程度。



至于提出以上建议的理由,吴委员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哲学思想,还是文化经典大多用文言文来予以表达和记录,如果想要弘扬传统文化,肯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才行,考试则是必不可少的指挥棒。”



“作为中国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字和文化,如果不能传承,肯定容易断层。”吴委员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社会的事,肯定要从娃娃、学生抓起,不仅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偏向,更要以考试作为原动力和目标,才能有效推动文言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份提案的初衷是好的,但仅凭增加考试内容和难度,能否让高中生“爱”上文言文,还真不好说。近两年,根据相关机构针对中学生的多项调研报告显示,占相当比重的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他们给出的答案通常是“很难”、“没用”。



但这毕竟是全国政协委员向会议提交的提案,一旦被正式确定下来,就要进入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程序。转至教育部后,无论采纳与否,教育部都要给出明确、详细的正式答复。要知道,教育部近年来许多重大政策的出台,如中小学生减负、普及高中教育、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近视防控等,都是由人大代表议案或政协委员提案推动的。



所以,这份提案反映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决策层、专家层,对加大高考语文学科难度和区分度,提高古诗文考查比重的倾向性意见。



这种倾向不仅会影响实行新高考后语文学科的内容改革,对当前的高考命题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2019、2020年的语文高考试题,会提高难度或大幅增加文言文考查比重吗?



学习哥的判断是:根据已经公布的考纲,题型结构和考查内容不会有大改变,但下面这8项变化,今明两年的高考生们一定要引起高度警惕!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2017年比2016年,2018年比2017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学生要学会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下文有详细说明)。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学习,剩下的时间就要去接触更多的古文。还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考生应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今后的阅读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学生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2018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建议多读《中国新闻周刊》《新华文摘》等有一定深度的时政类杂志。





近几年高考把基础知识,特别是字音字形放到阅读当中来考。由于有些文本的限制,有些词出的比较容易了。如此一来,有些学生便不注重基础知识了。但加强基础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高考中基础知识的考查还会要加强,估计可能会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增加一些难度。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所以在复习中,学生要多进行检索阅读训练。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如下文注入的“概念干扰”,就是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能否在短时间筛选信息。



【题例】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_________,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肤释放出来



短短几行字,就出现了多巴胺、内啡肽、辣椒素这些复杂概念,四个选项也有意进行概念干扰。这种题目就是考思维能力,要考生能够尽快排除干扰信息,抓住核心信息。所以我们老师光给学生讲方法还不够,要学生平时阅读得多,对文字慢慢心里有定数,学生不慌了,才可以完成题目。



另一个变化就是考逻辑思辨。这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所缺少的,新课标也会注入。未来,高中语文也专门有逻辑思维这块内容。20世纪50年代是要学逻辑的,但后来没有了,现在重新重视起来,是因为当今社会太不讲逻辑了,网上掐架的人打了半天都不知道对象是谁,完全没有逻辑。



例如《堂·吉诃德》《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这部分的分值还会提升,现在还在研究中。



作为命题者还是希望真正爱读书,喜欢读书的人真正出来。所以对名著的考查重视程度不会有变化,但是考查内容会有侧重。简单的说就是,第一、考你读了没有?第二、考你读懂了多少?第三、你在阅读过程当中,有多少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



考生如果对名著有深入的阅读,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一定能够应对现代的高考。





现在古诗文在新教材里面变化最大,小学古诗文占比到30%,但是真正考的没那么多;初中占40%,实打实。高中占50%,实际上超过50%。



我主张文言文学习也要1+X,学一篇课内古文,然后配上四、五篇课外古文,似懂非懂地泛读,能基本上读下去就读下去。没有这个量,他就语感出不来,现在文言文的考试很注重考情景下的使用,就是语感。



另外,现在文言文押题是押不动的,这几年文言文的阅读题,绝大部分都是历史,而且很多时候出人物传记,传记具有情景性。2015年,全国卷出的是宋史里《来护儿传》,2016年又是宋史《曾公亮传》,2017年又是宋史《谢弘微传》。今年则有《晋书》、《后汉书》。注意,出的题都是有情节性的,让考生放在情境中判断、研究,一般占分19分。



断句和翻译是最能够考查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需要多练习,多看古书。虚词、动词知识性的考查,相对减少。老师可以把古书印出来给高中生看一看,让他们感受是什么样子的,给他们信心。我们要很重视断句,这是文言文占分最重,也是最难的部分。



此外,这两年高考语文还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未来也将会持续下去。这方面需要依靠学生自己见多识广,这些题目难度也不大,但就靠平时积累,这些题目正好是拉分项。


版权归成都名校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料电话:18280222322  LB-cdmx

1147   0

分享到:
下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