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名校 · 我的名校

在路上看到了最好的自己,在博骏遇见了最好的自己!博骏娃儿,向全中国say“Hi”,向五千年文明致敬!

2019-03-11 来源: 成都名校客户端-成都名校网

泱泱古国,

悠悠华夏;

探寻历史,

传承文化!

博骏学子,不负韶华!!

国家宝藏 “京”彩无限

北京研学最后一站,孩子们来到了国家博物馆。满心欢喜地,于国博前望一望广场前的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孩子们激动地说”这是自己离国家领导人最近的一次”。

百闻不如一见,踏进“古代中国”陈列区,浩浩荡荡的历史让孩子们为之动容,文物的巧夺天工让孩子们为之折服。

历史很漫长 我们很渺小

从红山文化雕琢精美的中华第一龙,殷商晚期臻于极致的四羊方尊,铸有武王征商铭文的利簋,西汉诸侯王的金缕玉衣,到诙谐传神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体现盛唐气象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再到宋元明清精彩纷呈的珠宝玉器、瓷器书画、古籍善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断、薪火相传。

千年历史,记在笔下

文物代代相传,美食也千秋依旧。在东来顺铜火锅就餐,看着羊肉片在鲜汤中起舞,北京的味道在鼻间萦绕。虽不同蜀地麻辣,但锅中翻腾的都是各自地域对生活的热爱。

北京再见,我们回家啦!

铜火锅,涮羊肉

古法酿造 成都韵味

孩子们来到了水井坊遗址博物馆,了解了优质名酒的真实生产场景和前世今生。那里的空气充满了发酵的酒糟味,一代代酿酒人的勤劳和智慧,让小伙伴们印象深刻。

最后一站,来张全家福!

大开眼界,原来制酒的程序如此繁多!

元末明初的蒸馏器基座

装满粮食正在发酵的古老窖池

关于酒的知识太多,拿个小本本记下!

孩子们到了刘氏庄园,参观了大军阀精致又复古的“豪宅”。而后孩子们分小组步行到安仁古镇,在那里寻找舌尖上的美味,同时也不忘带上几份回去给家人分享。

成都特色,波斯糖!

考验手气的时候到啦!

赫赫有名的刘氏家族!

研学最后一天,我们珍惜每一刻的欢乐,最后导师、带队老师和同学们一一道别,结束了我们这次难忘的研学之旅!

行走西安 品味历史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道离别。长安埋葬了多少英雄豪杰,每寸黄土中都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伟大文明。我们触摸着历史有温度的脉搏,赞叹着上古祖先的智慧与勇气,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伟大复兴、开创未来的不竭源泉。

孩子们今天上午去通过这次皮影戏社会实践,无论是从个人还是团队,都收获了很多。

观看非物质文化皮影戏和木偶戏

“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这是清代诗人朱集义所写,也是网上描写小雁塔被引用最多的一首。清晨钟声唤醒了夜间的满地白霜,黄昏日落后晓月初升,月华笼罩了茫茫荒原,古木矗立,骨鲠秃枝,绕碑而生,分散如许,一枯俱枯,一荣俱荣,随岁月更迭。

认真听着小雁塔名字的由来、

历史以及数次地震

开裂而不倒塌的原因

穿着汉服,感受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仿佛回到了古代,学习他们的着装,礼仪... ...

体验传统的剪纸熏样

人生的风景里,一次遇见,一段时光,一些欢喜,都显得弥足珍贵。最美的不是风景本身的美丽,而是那颗看风景的心。

西安,再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

今天,孩子们踏江南水乡,访鲁迅故里,在小桥流水间穿梭,细细体味江南水乡的气息。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孩子们对文学鲁迅的认识;

“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严谨求实”,是孩子们对生活鲁迅的认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

孩子们了解鲁迅却不曾真正走近鲁迅,而三味书屋和百草园是离鲁迅童年最近的地方。

百草园里体验童趣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当年却是鲁迅的乐园。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三味书屋品读诗书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寿镜吾先生的家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问道羲之兰亭,探访鲁迅故里”,昨日,我们在兰亭读《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在三味书屋读鲁迅,身临其境感受文人心绪。

在“早”字桌旁,

观三味书屋,

找寻关于鲁迅先生小时候的记忆。

上学以来,

早读的次数数不胜数,

可在三味书屋

——鲁迅曾经读书的地方早读,

还是第一次。

在三味书屋里穿着旧时长衫、戴着瓜皮帽、参加私塾课堂的学习,身临其境,感受旧时上课氛围。

游宋式园林 赏建筑之美

同学们带着好奇与期待的心情走进沈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一派江南园林景色。

三月的沈园虽显萧条,但还是有大批的游人慕名而来,寻找他们心目中的钗头凤,寻觅那一段传说中的凄美爱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沈园中蕴含的不只是中国园林建筑的绝妙,还有陆游深深的思念:

满城春色宫墙柳,泪痕红浥鲛绡透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跨湖桥遗址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村口石牌坊上高挂的红灯笼,村中石板小路边镶嵌的旧青苔,木旗杆上迎风飘扬的杏黄旗,还有那白墙黛瓦的高墙门,雕刻精美的木门窗,把明清时期的江南建筑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本次苏杭之旅的终点,也是博骏学子骏驰天下的起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孩子们一直在路上!

看泉州沧桑历史 燃热血民族魂

胡里山头古炮台,曾经御外吼常开。

欣今到此观长海,不教敌船再敢来!

厦门泉州研学的最后一天,孩子们来到了厦门胡里山炮台。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清光绪20年,历时2年零8个月建成,里面现存着一尊购置于德国的克虏伯大炮。

进门口一幅巨大的壁雕——《民族魂》,生动地描绘了炮台的那段辉煌历史。壁雕下方一个小小的炮台上写着“先驱”二字,孩子们仿佛看到了将士们当年抗击敌军奋勇向前的场面。

展厅一楼的中国首例高仿真硅胶机器人,生动的再现1896年清朝胡里山炮台官兵指挥作战的情景。展厅二楼的图文展厅、4D影院、幻影成像剧场也让孩子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胡里山炮台的沧桑历史。

铭记历史,不忘耻辱,放眼未来,身肩重任!

胡里山炮台也是孩子们厦门泉州研学的最后一站。五天满满的行程,满满的收获!

放眼五洲,波起潮头占;扬威四海,浪来阵前飞

青岛博物馆,我们来啦!

青岛研学最后一天,我们走进青岛海军博物馆,一同观察导弹、飞机、坦克、军舰、潜艇等军备武器。在这里,我们同青岛人民一样倍感骄傲!在这里,孩子们见识了中国军事武器的威力!士兵有信仰,军队有力量,国家有希望!

我们在这里,青岛德国总督府。

这是交通枢纽汇集之地,这是接待贵宾之地,这是极尽奢华之地!

惜别大漠 凯旋归来

在依依不舍中告别了敦煌,黑夜里“敦煌号”缓缓开动,将再次穿越一段戈壁滩,行驶近1100公里,11个小时后将到达兰州。在敦煌火车站,同学们大多安静地整理当天的笔记,莫高窟历史文化内涵太过深厚,需要时间去慢慢消化。

©继续学习

天蒙蒙亮时,列车抵达兰州,这次研学最后一站,我们要去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兰州,去参观著名的甘肃博物馆,闻名遐迩的马踏飞燕就在那里。兰州—张掖—嘉峪关—敦煌,孩子们一行走过的正是两千多年以前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

一条河,一座桥,一碗面,这就是兰州。

都说兰州人的早晨从一碗拉面开始。今天,同学们也迫不及待地想尝尝。一碗热气腾腾、劲道十足的大碗拉面,毛细、二细、韭叶、薄宽、大宽……配上萝卜,蒜苗,肉丁和油泼辣椒,这就是大西北的辽阔和粗犷!

甘肃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包括《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庄严妙像—甘肃佛教艺术》、《红色甘肃》、《甘肃古生物化石》等主题展览馆,其中丝路文明、彩陶、古生物化石属于是其独有。

铜奔马,今日终于见到你啦,果然器宇不凡。

甘肃是中国最著名的陶器之乡,甘肃博物馆所藏陶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绝冠全国,一个个色彩鲜明,形态各异的陶器,让孩子们看到华夏先祖精湛的手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快看,这里有个陶器在卖萌。现在这家伙火遍全国,因为不久前上了央视《国家宝藏》。

在专业讲解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了甘肃及西北七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我们的祖先依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用勤劳的双手和过人的智慧创造出令人赞叹的文明。

绚丽甘肃,神奇丝路,大美中国,博骏学子必将怀念这次研学,也感恩祖国母亲对孩子们的厚爱,再会。

9日,所有研学队伍安全返回学校。

今天,成都博骏“探访华夏千年历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首届研学旅行闭营仪式隆重举行。

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分别和同学们分享交流,回报成果。

悠悠西湖,心旷神怡。

让我们来看看苏杭团同学们从大美西湖旁感悟出的柔美与力量。

研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社会生活实践的考验,我们七年级的研学之旅给家长、学校、社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案。

研学过程会暴露孩子很多不足,每天都会发生“美丽”的故事,有令人烦忧的,有激动人心的,有感人至深的:有要入登机口时才发现身份证过安检时忘拿了的;有要戴眼镜时找不到眼镜放哪里的;有拿起手机就想玩游戏的,有只顾玩耍忘记守时的;有一言不合言语冲突的;有因收手机不开心饭都不吃的;有晚上聊天不休息的等等。但是经过几天的研学旅行,你们学会了关注身边陪伴的人和美丽的风景,手机成了你们学习的工具,留下了一张张美丽的照片,从拍风景,到拍他人;从记录风土人情,到留下陪伴的美好回忆;从眼睛观察,到心灵感悟,你们学会了照顾自己,也学会了照顾他人。当导师讲到重点的时候,你们开始记录在研学手册上,有的把膝盖当桌,有的把石头当凳,哪怕坐车时,有的也禁不住写下自己的心情。很欣慰,这趟研学之旅让我们看到你们在不断的成长!

这才是行走课堂的真谛,而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我们要好好回顾自己的研学旅程,认真整理自己的研学日记,将研学成果以具体的形式保存下来,将一点一滴的收获铭记于心!请记住,对于现阶段的我们成长比成功更加重要。

我们的研学在路上,我们的成长也在路上……

——研学旅行指导教师 黄太萍


版权归成都名校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料电话:18280222322  王爽

2400   860

分享到:
下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