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名校 · 我的名校

“千万别太早跟孩子做朋友!”这些家长的教训,让无数人沉默……

2019-06-16 来源: 成都名校客户端-成都名校网

这几年,流行过很多不错的育儿理念。但也有些理念,看起来漂亮,却容易产生误导。

今天要分享的,就是其中一个:和孩子做朋友。

跟孩子做朋友,去平等相处,多鼓励孩子的自主性,竟然也有错?

本来是没错的。

但是,任何育儿理念,但凡脱离了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特点,就都容易出问题。

1

一个女孩,4岁。

有一天,她家要搬家了,距离现在的幼儿园很远,不得不换到新家门口去上学。

得知消息后,小女孩很不情愿,又是哭,又是闹。

妈妈很尊重孩子的想法,觉得孩子也有决定权呀。于是,妈妈就没给孩子换幼儿园,改为每天从新家坐公交,辗转到旧的幼儿园读书。

这可就费劲了。

每天至少提前一个小时起床。遇上堵车还会迟到。整天为了上学,爸爸妈妈都紧张兮兮的,时不时为了女儿速度慢就吼她。

终于有一天,做父母的再也受不了了,决定仍然给女儿换学校。

这个例子的教训是什么?

我们跟一个4岁的孩子去商量一件几乎牵扯到全家人生活的重要事件,其实高估了孩子的判断力。

孩子无法知道,为了顺利上学,会涉及时间管理、交通、父母的精力成本,等等。

看起来父母体恤了孩子,最终结果却是,让一家人都陷入舟车劳顿,孩子也无法真正安宁。

我们要给孩子话语权,这个意愿本身是好的。但是孩子太小,有些决定,必须要由父母来作。限制是对孩子的保护。

我不给你很多权力,是因为很多责任要由我来承担。

当我们把权力给了孩子,往往其实悄无声息地把责任也推卸给了孩子。

一个小小孩,可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

我们更加建议的应对方式是什么呢?

同样是这个换幼儿园的事情,孩子可能会抵触,但是父母完全可以继续去着手处理这个换幼儿园的具体流程,但是面对孩子的抗拒甚至哭闹时,我们内心可以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去批评、攻击或限制孩子的情绪。

这样的尊重与看见,就够了。

2

一个小男孩,6岁,刚读一年级。

他见到邻居家读二年级的小哥哥有零花钱,想要买点小东西,可以拿自己的钱包去买,特别棒,于是就回家跟妈妈说,自己也需要零花钱。

妈妈一听,觉得孩子的要求很合理呀。于是就很和蔼地问:宝贝,你需要多少呀?

宝贝想了想,蹦出一句:100块!

妈妈本能地觉得,这个数额有点大。但是,看着孩子满脸的憧憬,又觉得孩子能够主动提一次要求,应该鼓励才对,于是咬咬牙,给了孩子一百块,还忍不住反复叮嘱:一定要收好啊!

第二天就出问题了。

小男孩回家的时候,哭红了眼睛。妈妈一问,原来是孩子的钱没捂热,就被高年级的一个小孩给“要”去了。

这明显是校园霸凌。做妈妈的忍不住跑去跟学校闹,要求学校给一个说法,认为这个事件严重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这个事情当然比较复杂,学校里头的管理也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们暂且不在这里分析。不过,做父母的难道没有一点错吗?

我们的确可以给一个一年级的新生零花钱。但是让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钱、对理财一丁点儿概念都没有的孩子,上来就拿到一百块,显然有点多了。

我们鼓励父母多放手,但是这个放手不是放任。你的放手必须是基于你对孩子的信任。

妈妈在给出那一百块的时候,本能地觉得不妥——因为她了解自己的孩子,无法合理驾驭好这么多零花钱,但是,却似乎单纯为了孩子“高兴”,就近乎讨好地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这就很扯了。

所以,特别提醒父母们,请一定记得,给孩子的放手和自由,要和他们的能力相匹配。

就像你可以允许孩子骑自行车,但是你最好能够陪练一阵子。就算孩子学会了骑车,做父母的也得足够敏感细心,发现孩子假如要摔了,你就要出手挽救。

而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在尊重和放手的同时,也要尽到管束、监控的职责,并从孩子的反馈中及时总结、反省。

3

如果我们不照着上面提醒的去做,会如何?

换句话说,长期跟孩子做朋友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最后会变怎样呢?

再讲一个发生在心理咨询室的真实案例。

一个单亲妈妈,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儿子,非常努力拼命,为了孩子她愿意做任何牺牲。

这绝对是个好妈妈。

她甚至总会觉得自己愧对两个孩子,所以她坚持跟孩子做朋友,平日里会给予孩子特别多的尊重和耐心。

但是,她的两个儿子,却随时让她崩溃。

小的脾气特别大,事事跟她作对,但凡任何事妈妈没有满足他,就会大吵大闹。

大的则每次都会在弟弟无理取闹、妈妈却搞不定之时,责怪妈妈太惯着弟弟。

然后,三个人就这样乱作一团,直到最后不得不寻求家庭治疗师的帮助。

这个小家庭怎么了?

这个妈妈把自己放得太低了,低到像是孩子们的姐妹弟兄,导致这个家庭里没有妈妈。

整个家中,没有一个真正能够发号施令、关键时刻能够喊停的人,孩子们心里其实是不踏实的。

比如,老小的蛮横无理,心中其实很困恼,他不知道该如何做到自我控制;老大的振振有词,心中其实很愤怒,愤怒于妈妈太不会管孩子。

孩子们的确看起来很不可理喻、行为失控,亟需整顿。但事实上,最需要“整顿”的,却是家庭里的那个主心骨,没在她该在的位置上。

4

说到底,跟孩子做朋友,应该是在青春期之后的事。那会儿,孩子的心智相对成熟很多,而且也相对需要一个更加独立、自由的个人空间。

在此之前,我们最好还是安心做一个家长吧。

不是不可以放手,而是要一点点地放。

假如一个家庭里,一个孩子说,他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关系特好,好得跟姐妹弟兄似的,那么这个家庭就是没有爸爸妈妈的。

有些孩子,甚至可能还起到了安慰父母、保护父母的角色。

看起来,孩子很有话语权。但是,从一个家庭系统的角度去看,权力跟责任是一体两面。

如果我们给了孩子太大的权力,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推给了孩子很多本该我们承担的责任。这是绝对不公平的,对孩子的发展也是极不健康的。

那么怎么做更好呢?那就是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权威型的教养环境。

与权威型并列的,还有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三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式。

这个教养环境的要点是:

  • 父母要做掌控局面的那个人,要有主导地位。要记得,你的孩子不需要另外一个玩伴,或者一个小心翼翼的奴仆,他需要你是家长。

  •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敏感地看到孩子的需要,给以孩子必要的自由。但这个自由,如前所述,必须得是跟孩子当下的能力,匹配的自由。

  •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也要相应地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和期望。这个要求和期望,也要随着孩子的年龄有所改变。比如,一个1、2岁的小孩,他游戏的时候把自己搞的脏兮兮的,我们是不该仅仅因为卫生问题就限制他们的探索的。可一个4、5岁的小孩,如果他游戏的时候总把自己衣服弄脏,我们就应该教他们自己去试着洗衣服,或者要求他们利用怎样的技巧,才不至于把自己弄得太脏。孩子长大的过程,要想顺利走向社会化,就必须要学更多的东西,包括:保持个人卫生、基本的礼貌礼仪、交通规则和环保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等。

  • 别怕让孩子失望。比如,父母不是故意的,却在接孩子的时候迟到了;不是故意的,却把孩子的一个小物件搞坏了;家里来了小客人,一个兴奋,就搞坏了孩子辛辛苦苦搭好的乐高城堡……所有这些情况,都可能让孩子难过,闹情绪。假如做父母的对孩子特别内疚,过多解释,过长地跟孩子纠缠在糟糕情绪里,甚至忍不住去补偿孩子,其实都是不太合适的。我们在接纳孩子的时候,还要记得告诉孩子:这个世上,不可能所有事都让我们满意,我们需要学着去适应。

总之,育儿从来不是走钢索,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父母必须要学会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相信并且仰赖我们的直觉,并且在亲子关系中,担负起我们该担负的一切。


版权归成都名校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料电话:18280222322  LB-cdmx

835   0

分享到:
下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