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名校 · 我的名校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上不够的培训班,救活了商场,套牢了自己

2019-09-16 来源: 成都名校客户端-成都名校网

如果问孩子的近义词是什么?答案不是儿童,不是宝宝,而是焦虑。焦虑几乎是中国父母的标配,不管有孩子前是多么快乐逍遥的人,一旦有了孩子,焦虑就如影随形了。

毒奶粉这么多,怎样才能买到放心奶?尿不湿居然还有假的,什么渠道才能保真?为吃穿住行焦虑的家长,还是幸福的,因为总能找到一款合适的产品,真正难的,是为孩子的教育。不管怎么选,都是纠结,效果也不会在短期内显现,到底是对是错,难以定论。

家门口的幼儿园不是双语,双语幼儿园离家远,怎么选?学区房换不换,换了,降低生活品质,不换,孩子上不了好小学,还能有生活吗?

焦虑的土壤也是越来越肥沃,培训机构的老师,每天苦口婆心的甩各种文案,教育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教育。因为,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平等的,但在他们进入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就不平等了,差别是有些父母是在尽力培养他们,有些父母只是看着他们长大

这句话,据说是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说的,却成为培训机构给家长打鸡血的利器。你只想做看着孩子长大的家长,让孩子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上吗?所以,你懂得,报课吧,补习吧,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程度,已经到了“亲者痛仇者快”的地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花钱花时间给孩子报大量的培训班,陷全家人于接送孩子和挣钱供孩子上课外班的困境中,可不是亲者痛仇者快吗?

01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上不够的培训班

家长对教育的焦虑,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给孩子报很多的培训班。英语是必须上的,舞蹈钢琴画画总得选一个吧,运动类的也不能少,还有数不清的幼小衔接语数外。

培训班的兴起,倒是带火了很多商场。我家附近有两个商场,伴随着某宝某东的兴起和快递业的发达,这俩商场都是半死不活的状态。但自从这两个商场把一层全部改成培训机构之后,这俩商场起死回生了,还带火了餐饮、童装、游乐场,连楼下的理发店生意都变好了。培训班能救活商场,也算是中国特色了。

同样是上培训班,家长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比较典型的有三类:

  • 佛系家长:只报班,其他随缘

这类家长秉承的是我给孩子报班就对得起他了,至于学不学,学成什么样,我就不管了,比较佛系。孩子的出勤也不会很好,迟到啊,请假啊,是经常发生的事。

  • 一般家长:按时上下课,督促孩子做作业

没有特殊情况不请假,布置的作用回家按时完成,当然偶尔会有例外,但大部分情况都能坚持。这类家长应该占了大多数,他们秉承的就是报了班,就得对得起这份付出,所以,该作的作业要做,该学会的东西要学会。

  • 魔系家长:要做就做最好

魔系家长,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他们清楚知道孩子所有课程的进度和内容,孩子刚出教室门,就会迎来家长的随堂测验,如果答不上来,就等着挨批评吧。他们热衷于带孩子参加各类比赛,而且必须得奖,得不了奖,就取消娱乐活动补课补课补课,直到拿奖。

等孩子上游泳课,有个妈妈真的是吓到我了。孩子在游泳池里,这个妈妈在椅子上坐着,手里拿着对讲机,孩子的每个动作,每次换气,她都会点评,孩子偶尔偷懒,害怕呛水,她直接崩溃得冲孩子吼。一节课下来,感觉她嗓子都哑了。

给孩子报班的家长其实都有轻微的焦虑,因为感觉到对孩子未来的担忧,所以才会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希望能给孩子提供额外的资源。但他们的焦虑程度又是不同的,佛系的家长,有的人把孩子送进教室里内心会变得坦然,有的人却更加焦躁,学到这个程度远远不够,别人都在学,孩子学不会怎么办?孩子当不了最好的怎么办,他采取的行动,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焦虑情绪。

同样让孩子上培训班,有佛系家长,也要魔系家长,要说焦虑,应该是魔系的更焦虑。焦虑是怎么产生的呢?

02 焦虑的产生,是因为不切实际的期望

焦虑这个词,算是个心理学的名词。

  • 焦虑是指向未来,没有特定对象的

在心理咨询师职业考试的教材上,对焦虑是这样定义的:焦虑是在缺乏充分事实依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害怕,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面解劝也不能消除。

由此可以看出焦虑其实是指向未来的,而且没有特定的对象。对未知的未来,人们都会有一定的忧虑,在心理学上也把焦虑分成了健康的焦虑和不健康的焦虑。

健康的焦虑是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最起码看起来是正常的。不健康的焦虑,就是这种情绪已经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有的时候都不知道为了什么而焦虑。

  • 不切实际的期望,是焦虑产生的原因

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在他的著作《控制焦虑》中指出,不切实际的期望,是造成那些不必要的焦虑感的原因。什么算是不切实际的期望呢?

王健林说,先定个小目标,赚他一个亿,这是合理的期望。对一个刚大学毕业,没有资源没有技能,又不叫王思聪的人来说,先定个小目标赚他一个亿,这就是不切实际的期望。

期望孩子去学篮球就能成为姚明,学点围棋就能战胜聂卫平,懂个编程都能战胜阿尔法狗,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但中国十几亿人口只出了一个姚明,算算概率有多大吧。

就像要求孩子每次比赛都拿奖的魔系妈妈们,孩子得优秀成什么样子,才能逢战必胜呢?这样的期望,就是典型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报着这样的期望,再看着虽然优秀却也是普通人的孩子,并没有表现得秒杀所有人,又怎能不焦虑呢?

03 减轻焦虑,从合理期望开始

了解了焦虑产生的原因,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就可以刻意的采取一些措施减轻自己的焦虑。

  • 合理期望:尽人事,听天命

既然焦虑产生的原因是不切实际的期望,那我们就调整心理预期,对孩子报以合理的期望。勇于接受大部分孩子只是普通人的事实,而自己的孩子也将是大部分人中的一员。

在这里要提一句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谚语,尽人事听天命,用这六个字来减轻焦虑再合适不过。尽人事,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期望进行的努力,而听天命就是面对无法控制的因素不强求。能够有尽人事听天命这种想法的人,就不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还是拿孩子上培训班来说,让孩子准时出席,保证课后的作业按时完成,这些都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是为了让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做出的努力,这都是尽人事的部分。至于参加比赛拿不拿奖,在全班同学排名第几,这些都包含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是不能强求的,尽力朝着最好的结果去努力,至于能不能达到,努力过就好。

  • 摒弃功利,回归学习本身

在《让孩子学会思考》中,作者资深临床心理咨询师达琳·斯威特兰提出了“学业自我”的概念,意在通过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让孩子不只注重学习结果,同样注重学习的过程。

但其实,更应该形成“学业自我”概念的反而是家长,如果家长本身只关注结果,没有注重学习过程的意识,又怎样引导孩子呢?

为什么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人为可以控制的,而结果,我们只能控制自己取得的结果,而无法控制在群体中的位置。考试分数只能代表掌握了某些知识,不能定义一个人聪明还是笨,成功还是失败,只有注重学习的过程,善于总结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所以,对孩子上任何培训班,学任何东西,如果家长都能摒弃功利,回归到学习的本身,也就不会担心头发越来越少,发际线越来越靠后了。

  • 重新定义生活

很多人有了孩子之后,就丢掉了自己,孩子就是全部,是生活的晴雨伞。当然,爱孩子没有错,但把全部的生活重心压在孩子身上,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孩子小小的身躯无法承担整个家。

生活有什么?有自己,有爱人,有孩子,有父母,还有工作和爱好。在特定的时间内,需要有一定的倾斜,但绝不能把其他都忽略掉,让生活里只剩下孩子。就像《小欢喜》里陶虹饰演的宋倩,把全部生活都放在孩子身上,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令人窒息的爱,只会让孩子不堪重负,越来越想逃离。

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除了孩子,生活还有更多丰富多彩的可能。孩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他终将会长大,唯有内心充裕的自己才是最大的财富。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是没有错的,计深远,谋未来,就伴随着一定的焦虑,这也是正常现象。但如果父母把爱子当成全部,爱到迷失自我,爱到让焦虑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焦虑又转化为压力,那就不是爱子,而是害子了。


版权归成都名校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料电话:18280222322  LB-cdmx

5309   0

分享到:
下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