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名校 · 我的名校

黄磊谈第一届高考引热议:读书很苦?那试试无知的代价

2019-09-05 来源: 成都名校客户端-成都名校网

1

最近黄磊科普1977年高考的视频在网上火了。

1977年,那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正在上山下乡的570万考生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进考场,27 余万人通过此次考试进入大学,高考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参加考试的学生年龄差别巨大,师生同台、父子上阵、夫妻一起考试都不算新鲜的事情,年龄最大的考生是37岁,但是在求知面前,他们从来不觉得年龄是一个问题。

他叫茹振钢,在高考的时候他还生活在饥饿的阴影下,因此他的梦想就是学习农业科学,培育出高产的小麦品种,让中国的农民不再饥饿。

后来,他成功了,在今天我们每吃的八个馒头之中,就有一个是来自于他培育的小麦。

那一届的27万人后来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40年左右的时间,高考的录取率从5%到82%,为中国的腾飞提供了巨大的人才支撑。

在结尾的时候黄磊说:高考真的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我们这一代人还需要多多努力。

很多人评论说黄磊的三观很正,说的很有道理,毕竟他当年的高考成绩也是过了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钱。

提起读书、高考很多人会觉得苦,难以坚持下来,比如说前段时间在朋友圈刷屏的三张作息时间表。

衡水中学的暑期作息时间表:

清华学霸马冬晗的作息时间表:

浙江大学学霸胡一捷的作息时间表:

这三张作息表有什么共同点呢?

所有的学习安排,都精确到分,按照作息表践行下来,一整天的学习生活都是高效、充实并且井井有条。

很多人看到后,都不禁感叹,自己跟学霸的差距正是从这些满满当当的作息时间表开始的。

但在感慨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觉得,这样的作息,实在是太累了,要投入的东西实在太多。

你想想,从小学到初中就是9年的义务教育,从高中到大学又是7年,甚至还有的研究生、博士等等,期间还要各种培训、学习,他们觉得在教育这块花的成本太高,投入的金钱和精力巨大。

而且如此投入之后,也不一定能够找到好的工作,不一定能够拿到高薪,那么读书还有什么必要?

关于为什么要读书,公众号上面已经写过很多遍了。

无非就是读书可以拿到更高的工资、读书可以获得更多的人脉和资源、读书可以过更好的人生。

毫无疑问,这些都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这个理论还有一个缺陷,读书和工资不是完全成正比例的,不是说你拿到什么学位,这个社会就一定要给你什么工资。

所以,为什么要读书,我觉得不能完全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

今天桌子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2

为什么要读书?

因为要避免自己的无知,因为相对于读书,无知让我们付出的代价更高。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不管是鼓吹“读书无用论”的人还是那些一谈到学习就叫苦不迭的人,他们往往是觉得学习和教育的成本太高,而相较之下,偷懒和放弃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愉悦感。

可是他们没想过的是,无知的代价,往往比他们想得要更加昂贵。

小说《鼠疫》里有过这样一句话:“世上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而没有见识的善良会同罪恶带来同样的损害。”

早些年看过一则让人印象深刻的消息。

一个冬日的傍晚,一个大人和两个孩子被急救车送到了医院,三人都是昏迷不醒濒临死亡,立刻被送去抢救,但两个孩子还没有到达抢救室就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离开了人世。

而在抢救大人的过程中,医生考虑到可能是中毒,给他用了解毒剂,过了不久,大人清醒过来。

家属们既悲痛又纳闷,连忙查找死亡的原因。

他们查来查去都不知道这样痛心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后来大人聊到当天的经历:

他下午在回家的路上时,看到路边上有一包“盐”,正巧家里的盐用光了,于是他便动了贪小便宜的心思。

把包装打开一看,里面是白色的粉末,尝了一口,味道是咸的,很像之前见过的粗盐。

于是他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把一整包盐都拿了回去,当天晚上就用这包盐做了晚餐,于是后面就发生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原来问题出在盐身上,而这包所谓的“盐”,其实是工业用的亚硝酸盐,根本不能拿来食用,只要误食超过0.3-0.5克,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中毒情况,甚至导致死亡。

大人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字也不认识几个,在他的认知里面,只要是白色的、咸味的粉末颗粒,那就是可以用来烹饪的盐。

如果当时他不那么无知地用自己的经验来判定,或者能看明白包装上写的字,甚至找人问一问这包“盐”究竟能不能吃,也许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

一次无知的行为,夺去了两个孩子鲜活的生命,也摧毁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可像这样因为无知导致自己最后付出惨痛代价的例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

一个青年没有读多少书,后来去了医院当氧气瓶的运输工。

他看到病床上的病人吸氧,自己也动了心思,他以为只要吸一口氧气瓶里的氧,人就能变得精神一些。

一次,他正在运输一瓶新的氧气,正巧赶上了空当,他看四下无人,于是在医院走廊里放下了氧气瓶,准备自己偷偷吸一点。

接下来他的操作更是让人胆战心惊,他把出气口对准自己的嘴,拔掉保险栓,直接拧开了瓶子。

瓶盖打开的一瞬间,极高的压力让氧气瓶像个炮弹一样飞了出去,直接撞破了医院的一道薄墙,死死地嵌在了承重墙里面,而一条走廊上的所有玻璃几乎全部被震碎了。

而那个可怜的运输工,头部被强大的气流撕碎,死状极其凄惨。

一个人是该有多无知才会想着偷吸氧气罐里面的纯氧啊?

而且医院里面病人吸的也不是纯氧气,只是含氧量比一般的空气要高点罢了。

一个人在吸纯氧的状态下,也会中毒,人体的各组织均不能承受过多的氧。

我有一个朋友是医生,在医院工作了十几年,每次听他说起那些无知的例子特别揪心。

一个患者得了肠梗阻,然后听信偏方,生吞泥鳅,觉得泥鳅可以在肠子里面穿来穿去,这样就可以把肠子梗阻的地方穿通畅了。

结果泥鳅把肠子穿破了,肠梗阻的地方非但没有任何变化,反而引起腹腔严重感染。

一个患者得了便秘,医生问她平常有长期吃什么药吗?

患者答:阿司匹林肠溶片

医生说:你没有高血压没有心脏病没有脑中风,为什么要吃这个药呢?(阿司匹林肠溶片是这方面常见的药物)

患者理所当然地说:我便秘啊。

医生一脸懵逼,是哪个医生给你开的?

患者表示不解地说:没人给我开药,我自己吃的啊,肠溶片肠溶片,能把肠子里的东西溶掉,不是治便秘的吗?

你看看,一个人竟然可以无知到这个程度,幸亏没有出大事,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不知者无罪,无知者当然无罪,但是你总会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

学习和教育的确很苦,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是比起漫漫人生中因为无知而付出的代价,真的不值得一提。

3

在抖音上刷到过一个视频,拍摄者在对一个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们进行采访。

记者向其中一个工人提问:“如果可以回到以前的话,您最想回到几岁呢?”

炎炎烈日下,这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放下手里的砖块,一边淌着汗,一边面对镜头淳朴地说:“我最想回到读书那会。”

记者问他,为什么呢?

他回答说:“因为这个工地太累了,如果能回去能好好学知识,就能不再受苦了。”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读书?

很多人说是为了能混一张文凭,赚到更多的钱,但桌子觉得,读书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避免让自己成为一个无知的人。

有人曾经把我们知识比喻成一个圆圈,我们读完小学是这样的:

高中毕业时,了解了更多。

拿到本科学位后,有了自己的专业。

硕士学位对专业有了更深的钻研。

而读到博士学位的时候,你来到了知识的边界,并且试图推动它。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你终于推动了那么一小点。

可是就因为你推动的那一点点,让整个人类历史知识的圆圈变得不一样了。

而这就是读书的意义,正因为有那么多人一直在努力推动那么多个一点点,我们的圆圈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知识的海洋那么辽阔和丰富,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减少我们无知的区域,就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乐趣。

别人看到水的时候,只知道说好多的水,而你知道:

莲子青如水

饮马渡秋水

思君若汶水

半世浮萍随逝水

荷叶田田青照水

曾经沧海难为水

别人看到天的时候,只知道说好高的天,而你知道:

归雁入胡天

江静碧云天

清夜坠玄天

云在西湖月在天

淡烟疏雨落花天

洞庭春尽水如天

读书,绝不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找一个好的工作。

读书,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

学习很苦,读书很累,教育的成本很高,但相比于无知的苦闷和单调,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不要抱怨学习苦,那是可以照亮你世界的灯塔。


版权归成都名校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料电话:18280222322  LB-cdmx

4051   0

分享到:
下拉加载